陈恶禅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十一章 两军对峙长江畔,将北伐进行到底,陈恶禅,乐可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两军对峙长江畔
对于有本事与没本事的人,待遇是截然不同的。</p>
辛弃疾拎着长槊回到旗舰之时,受到了洞庭湖水军全军的热烈欢迎。</p>
没有人不喜欢勇士,尤其是自己这一方的勇士。</p>
李道干脆直接将完颜亮所赠的短剑扔到一边,上前握住了辛弃疾的双手:“今日之战,当以辛统制为首功!有谁不服?”</p>
“好!!!”</p>
宋军再次集体欢呼起来。</p>
刘淮也在其中鼓掌叫好。</p>
作为南下山东义军的最高指挥官,刘淮不可能嫉妒辛弃疾的功劳,确切的来说,作为下属的辛弃疾越露脸,越说明靖难大军卧虎藏龙,他飞虎郎君带兵有方。</p>
至于被拉拢,那几乎是必然的。</p>
如果山东义军真的能站稳脚跟,那山东两路就成了一块天大的肥肉,别说辛弃疾这种年青英杰,说不得就如同罗怀言这种小屁孩都有哪个节度未出阁的庶出闺女等着呢。</p>
对此刘淮自然是有心理准备,甚至是有警惕的,却也没有过多在意。</p>
因为就宋国这伙别说进取不足,甚至连自保都费劲的文武在列,众正盈朝,是不可能将山东当作不可出让的核心利益来经营的。</p>
而山东诸将却是必然不可能轻易将家乡割舍出去。</p>
这就是根本性的矛盾。</p>
刘淮只要坚定抗金的意志,出身山东乃至于河北的文武必然不会因为区区拉拢而背弃于他。</p>
宋军得此大胜,又在完颜亮面前狠狠耀武扬威了一把,自然兴奋异常。但各个将官与主帅同时保持了清醒。</p>
现在金军在西采石猬集了三个万户的精兵,一旦开战,甚至水军中的神锋军与威镇军都会上岸助战,这就是将近五万的金国精锐正军,而且连战连捷之下士气高昂,根本不是宋军可以力敌的。</p>
加上靖难大军也不成。</p>
因此,李道亲自驾着水轮船在金军大营前绕了两圈之后,复又收兵回营。</p>
此时洞庭湖水军大致沿着江心洲分为东西两部,在两侧河道中驻扎,以占据上游的姿态,来保持对金国水军的压制。</p>
可以这么说,只要洞庭湖水军在这里呆上一天,金军就别想渡过大江。</p>
“……末将不敢说万无一失,但以金国水军的实力,如若在上游还能以人数优势威胁我洞庭湖水军。若是在下游,呵呵,他们只要敢出水寨,末将就会直接发兵,将这些金贼全都送到江底喂王八!”</p>
中军大帐的军议中,面对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中书舍人,李道却没有之前面对刘淮时的那种狷狂,毕竟在宋国,高阶士大夫对军将的压制力简直是天然而然的。</p>
哪怕如李道这种资历老将,在虞允文面前也自觉矮半头。</p>
端坐于主位的虞允文却没有什么趾高气扬的姿态,闻言笑眯眯的说道:“李将军果然威武,不愧是名臣宿将,今日若不是将军及时赶到,必将是一番苦战。”</p>
李道在地图前肃然以对:“虞储相说笑了,有如此多的壮士在此处,东采石堪称固若金汤,如何轮得到末将出手呢?”</p>
此言一出,洞庭湖水军诸将与淮西诸将皆是面无表情,而靖难大军诸将则是纷纷冷笑,甚至有人面露愤愤之态。</p>
这倒不是在冲着虞允文与李道,而是因为靖难大军这一路行军着实辛苦,上下的准备也是对着金军半渡而击,与金贼血战并且赢得一场大大的胜仗来着。</p>
到时候功劳名声全有了,说不得会成了两淮第一功。</p>
现在呢?</p>
金国水军直接被打退了回去,洞庭湖水军则是一屁股坐到采石,不准备走了。</p>
如此一来,造成的结果就是,金军没办法打到大江东岸,宋军也很难打到大江以西。</p>
合着靖难大军五千精兵远离家乡,千里迢迢的到了江南,就是为了跟金军隔着大江大眼瞪小眼?</p>
可总不能说,‘洞庭湖水军全都滚回去,让金军渡江来,老子要跟他们拼了’吧?</p>
长江可不仅仅有军事意义,更是一条政治底线,金军渡没渡过长江,在政治意义上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情。</p>
眼见罗慎言、石七朗等人皆因为没有与金军交手而面露愤愤之态,虞允文还好,李道则是暗暗心惊。</p>
山东怎么来了这么多骄兵悍将?</p>
不对,如果山东义军出了如此多的精兵,甚至还有刘淮与辛弃疾这种豪杰人物,那么山东两路又是什么情况?</p>
已经全都光复了吗?</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