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9章 大战在即,教授女儿的婚恋问题,北城二千,乐可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大战在即

“啪…啪…啪……”</p>

“砸轻一些,别把粟米砸飞了!”</p>

“哈哈,这么多粟米,日子越来越好了!”</p>

“这些秸秆和粟壳,都够养几万只家禽了!”</p>

“养家禽!对!我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自己养的家禽呢!”</p>

“我也是,哈哈……”</p>

山丹城外,热火朝天。</p>

由于老天赏脸,八月中旬以来山丹就没有降下一场雨水,这样的气候加快了城外作物的成熟。</p>

眼看作物成批变黄,本就担心鄯州生变的刘继隆不敢耽误,连忙率领城中军民开始了抢收工作。</p>

“别将,今年是一个丰年啊!”</p>

站在南城门楼面前,马成、耿明二人露出笑脸,都眼巴巴的看着不断运入城内的粮车。</p>

南城外、数百军民忙碌收获,成熟的作物在镰刀的收割下,一片片倒下。</p>

“晒垫、脱粒机都准备好没有,谷仓检查清楚没有?”</p>

刘继隆脸上挂着笑脸,头也不回的提出问题,站在角落的崔恕闻言上前回答:“都准备好了,别将所制作的脱粒机真是神了,比石碾好用了不知多少。”</p>

“对对对,还有那个河西犁,比起我们以前用的耕犁好用多了,等开春之后耕地也能方便许多!”</p>

见崔恕献媚,马成也连忙跟着吹嘘起了刘继隆的那些发明。</p>

对此,刘继隆并没有打断他们,却也没有飘飘然。</p>

唐代的许多农业工具比起明清时期,还是略微落后了不少。</p>

刘继隆毕竟是农村长大的,许多手动的农业工具都在他记忆深处,到了需要的时候,他自然也就将其发明出来了。</p>

站在他的位置,还能看到不远处丹水旁的一座巨大水车。</p>

那水车并非是大唐所能看到的水车,而是一座水转翻车。</p>

这种水车的效率更高,是此时大唐所用的水车的三四倍。</p>

“老天赏脸,进入中秋以来没有下雨,今年估计能收获两万石粟米!”</p>

“希望吧……”</p>

听着崔恕的话,刘继隆脸上的笑容止不住。</p>

从清晨到黄昏,一车车的粟米被收割运入城内。</p>

好在刘继隆早就有了准备,将粮仓四周无人居住的院子都用围墙围进粮仓。</p>

饶是如此,这一座座院子改造的粮舍还是在粮食的不断装入中被填满。</p>

“此院存粮五百六十五石,登记造册。”</p>

“回直白,记好了。”</p>

“嗯,下一间……”</p>

天色已经彻底黑了下来,粮仓的直白还在为存储的粮食登记造册,而刘继隆也没敢睡,坐在衙门等待今日粮食造册结束。</p>

直到夜半(23点),崔恕才风尘仆仆的带来了一本厚文册。</p>

“别将,这是第一日的粮册,共存入三千六百五十二石七斗三斤!”</p>

崔恕脸上的激动难以掩盖,刘继隆闻言更是连忙起身,上前接过文册翻阅。</p>

“好!”他叫了声好,紧接着看向崔恕:</p>

“秸秆怎么处理的?”</p>

“按照您的吩咐,先运往城中马场储备,直到储满十万石再交给百姓用来养家禽。”</p>

崔恕回应着,同时继续说道:“按照今天的速度来看,再过四天就能把粟米都收割了,剩下的豆、麻等作物,应该能赶在月中前收获好。”</p>

“嗯,辛苦你了。”刘继隆松了一口气,同时看向厅堂外的天色。</p>

明月高挂,万里无云的天色似乎在预示着明日也将是一个好天气。</p>

“别将,您也该休息了。”</p>

崔恕看着刘继隆还没有去休息的模样,不免劝解了起来。</p>

刘继隆点了点头,交代一番后,便在两名兵卒的护卫下,徒步走回了自己的院子。</p>

在走出衙门时,不远处的民舍里也传来了说笑的声音。</p>

这样的情况不止是一处,而是家家户户都依稀传出了说笑声。</p>

按照刘继隆的政策,先把粮仓填满计数,然后再按照每亩田的收成,按半数分给拥田的农户。</p>

至于那些纯粹的牧户,则是由衙门发放口粮,而他们只管帮衙门放牧就行。</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季先生的心头宝(1V1)

正新鸡排

糙汉的心肝儿黛妃1v1小说

烧了点开水

大肚涨奶挺着大肚子要生了笔趣阁

九月闲鱼歌

小三养成记(高干)

年年有肉

老公让我把B扒开他日

惜无纵我

小说《上门女婿》全文阅读

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