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城二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0章 心向陇西,教授女儿的婚恋问题,北城二千,乐可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心向陇西

“一前一后,十四万匹绢!”</p>

“这也就罢了,他现在虽然没得到陇右节度使,可却得了陇西县开国侯的爵位,竟然压了节度使一头!”</p>

五月初,随着张议潭的书信送抵凉州,张淮涧与张淮满便不忿了起来。</p>

他们虽然在刘继隆手下当过差,但却并未尊崇过刘继隆。</p>

眼下得知刘继隆竟然在勋爵上盖过张议潮一头,又得了朝廷这般多赏赐,心里自然不忿。</p>

见他二人不忿,坐在主位的张淮深眉头紧皱,将信纸放在旁边,重新用火漆烫好后,这才开口询问道:</p>

“索勋可曾得了消息,有何反应?”</p>

张淮深知道索勋瞧不起刘继隆,故此询问。</p>

负责会州消息的酒居延闻言叹气,作揖解释道:</p>

“听闻他得知消息时,正在城内巡视,抓了一些无辜的番民便鞭挞。”</p>

“防御使,依我之见,再放任索勋胡闹下去,会州的群番迟早会反的。”</p>

得知索勋在会州的所作所为,张淮深眉头紧皱,片刻后才舒缓心情,继续问道:</p>

“那索勋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不断向朝中重臣送上各种礼物,听闻朝廷还开辟了多条商道给会州,怎么?没有人口涌入吗?”</p>

“自然是有的,不过索勋一直在练兵,听闻如今已然编练十五个团,拥兵三千人。”</p>

酒居延解释着会州发生的事情,张淮满听后皱眉:“会州没有外敌,他编练那么多兵马是想干嘛?”</p>

“莫不是想要效仿刘继隆?”张淮涧忍不住笑道:</p>

“他也不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份才干,更何况会州境内连马贼都没有,练那么多兵只会拖垮他。”</p>

众人吃不准索勋想干嘛,索性也就不提他了。</p>

张淮深拿起那封书信道:“阿耶是想告诉我,让我学刘继隆,态度强硬些?”</p>

“防御使,要我说我们早该这么做了!”张淮涧闻言作揖道:</p>

“我河西如今有兵二万,实力是刘继隆数倍不止。”</p>

“倘若您决心驱逐张直方,那张直方必然落荒而逃。”</p>

“届时朝廷见到我们实力,定不敢再轻视我们!”</p>

“没错!”张淮满也站在了张淮涧的观点上。</p>

面对二人谏言,张淮深也犹豫了起来,但最后他还是叹气道:“这件事,还是让叔父判断吧。”</p>

“相信叔父见过刘继隆在陇西的处境后,应该会变得开明些。”</p>

刘继隆是一个标杆,他让河西众人认识到了唐廷的真面目。</p>

张淮深如今还不是河西之主,他必须征求自家叔父的态度,才能决定是否驱逐张直方。</p>

这般想着,重新封好火漆的书信,也经由轻骑手中,朝敦煌送去。</p>

与此同时,刘继隆也在春耕结束后,将那些牺牲将士的烈属接到了狄道城。</p>

狄道城因此人口增加到七千余人,而城外的水渠、水车、堰堤等工程也早早落幕。</p>

八万亩耕地得到了灌溉,各州县的春耕文册也如雪花般飞来。</p>

“八十万亩耕地,其中有二十四万亩小麦,下个月就能收获。”</p>

“此外,还有四十万亩刚播种的粟米,以及六万亩豆和十万亩麻。”</p>

“再过五个月,这些东西就都能收获了,不过刺史您为什么要种这么多麻?”</p>

衙门内堂中,张昶面露不解,而刘继隆则是在内堂的书房里撰写书册。</p>

面对张昶的不解,刘继隆解释道:“我们的牧群现在还太少,能作为商品拿出手的,只有麻布。”</p>

“十万亩麻,差不多能产出十二万匹麻布,能以三百钱卖出,换回三万六千贯。”</p>

“京畿、关内的物价太贵,我们可以把麻布贩卖京畿,而后收复成武二州,去剑南道买卖货物。”</p>

刘继隆话音落下,不多时门外便响起了一道声音:“刺史,狄道第三团第二旅旅帅陈瑛求见!”</p>

“进来吧!”刘继隆应了一声,随后看向张昶:“看,说到货物他就来了。”</p>

说罢,刘继隆放下毛笔,起身洗了洗手上的墨迹,而后便见到陈瑛走入书房内。</p>

“陈瑛啊,坐下说话吧。”</p>

刘继隆交代一声,自己也坐回了位置上,随后才道:</p>

“我召你来,主要是想让你在秋收之后,为陇西去京畿贩卖麻布。”</p>

“不过在此之前,我得先考考你。”</p>

军中没有什么善于经商的人,刘继隆只能把目光放在了陈瑛这个在长安待了半年多,结识了许多商贾的小年轻身上。</p>

“刺史请出题。”陈瑛倒也不怯场,这让刘继隆很高兴。</p>

整理了一下心情,他这才开口道:</p>

“你这些日子也看过临渭二州的情况了,若是现在给你十万匹麻布,你觉得你要怎么做,才能解决二州的问题?”</p>

刘继隆这题目很宽泛,不仅涉及到了买卖货物,还涉及治理地方。</p>

闻言,陈瑛略微思索便开口道:“十万匹布若是运往关内道贩卖,起码能卖出四万贯。”</p>

“拿上这四万贯去买牧群,驱赶向南,贩往京畿道,则可到手五万贯。”</p>

“五万贯钱若是带往剑南道的蜀州、益州和绵州,则是可以买纱、锦、绸缎贩往西域,获利近十万贯。”</p>

“不过各地皆有盘剥之徒,所以这十万贯最后能到手上的,恐怕也不会超过六万贯。”</p>

“这六万贯若是操作得当,可以分批购买数千奴隶,以及上千头猪、驴及数千家禽。”</p>

陈瑛如实回答,张昶闻言瞪眼道:“这群盘剥之徒,当真剐人血肉!”</p>

张昶只觉得盘剥之徒可恶,刘继隆却听出了弦外之音。</p>

“为何不贩卖麻布后,直接拿钱前往剑南道,再走西域做生意?”</p>

闻言陈瑛解释道:“陇西去不了剑南道,只能经过京畿道或凤翔、秦州等方向。”</p>

“既然要经过,那不如顺带做一笔生意。”</p>

陈瑛却是连一点蝇头小利都不想放过,而这样的脾性才是刘继隆看重的。</p>

何况他既然能想到买奴隶和家畜,这说明他也清楚,陇西缺少的不仅仅是人,还有家畜和家禽。</p>

想到这里,刘继隆开口道:</p>

“秋收之后,你带着麻布和兵马去丰州贩卖,等你回来的时候,我会再安排你的,京畿道就不用去了。”</p>

“是!”陈瑛没有问为什么,而是刘继隆吩咐他干嘛,他就干嘛。</p>

见他如此,刘继隆更加欢喜了,不免鼓励道:“你把商道开辟出来,我便擢升你为校尉。”</p>

“谢刺史隆恩!”陈瑛脸上浮现笑脸,刘继隆见状笑道:“好了,下去吧。”</p>

“是!”陈瑛高兴的作揖离去,刘继隆则是在之后看向张昶:</p>

“你这厮,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呢。”</p>

“我确实不善经商。”张昶也干脆承认自己不是那块材料。</p>

见他摊牌,刘继隆只能摇头,随后将纸笔推向他,吩咐道:</p>

“现在我说些事情,你帮我记下。”</p>

张昶拿起毛笔和文册,翻开后开始写下日期,然后等待刘继隆开口。</p>

刘继隆起身,来回走了几步后才慢慢开口道:</p>

“我军现在已经在陇西扎根,农业生产也提上了进程,八十万亩土地全部复垦播种成功,但今年水位下降,各州县官员不得不防。”</p>

“水车、水渠、堰堤等水利工程还要继续,不能满足于当下,未来我们还会有更多的人口,因此要提前布局,提前建设这些以后可能用到的设施。”</p>

“另外,军队的扫盲也可以重新开始了。”</p>

“对于扫盲的要求是秋收之前,所有新入伍的将士们,都要认识不少于三百个字,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进驻陇南后的宣传和组织工作。”</p>

“另外,各县必须开办学堂,之前伤残的那二百多个弟兄,经过大半年的学习,也能独立教那些娃娃了。”</p>

“当然,只靠他们是不行的,教习的人数是远远不够的。”</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季先生的心头宝(1V1)

正新鸡排

糙汉的心肝儿黛妃1v1小说

烧了点开水

大肚涨奶挺着大肚子要生了笔趣阁

九月闲鱼歌

小三养成记(高干)

年年有肉

老公让我把B扒开他日

惜无纵我

小说《上门女婿》全文阅读

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