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飞花1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章 教育振兴,燕山奇谭录,自在飞花1,乐可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大唐盛世,风云际会。在大明宫那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宣政殿内,阳光透过高大的殿门与窗棂,洒下一道道明亮的光线,映照着殿下群臣肃穆的身影。李亨高坐于龙椅之上,神色凝重且满怀期许,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开口说道:“诸位爱卿,国之兴衰,关键在人;人之培育,根于教育。朕深思熟虑后,决意大力重视教育事业,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全面完善教育体系,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此言一出,殿内先是一阵短暂的沉默,而后礼部尚书王缙赶忙出列,恭敬地躬身行礼,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此举,实乃高瞻远瞩,尽显圣明。教育,乃立国之根本,民族之希望。完善教育体系,兴办各类学校,广纳天下学子,悉心培育,必能为我大唐汇聚众多贤才,如同源头活水,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注入无尽的活力与动力。此乃千秋万代之伟业,臣竭诚拥护,全力支持陛下决策。”
王缙话音刚落,其他大臣们纷纷点头称是,齐声附和,表示赞同。
李亨见此情景,面露欣慰之色,龙颜大悦,当即果断下诏:“朕今昭告天下,命各地官府即刻行动,于全国范围内大兴学校。自州县至乡里,皆要设立学府,敞开大门,广泛招收学子。学府之中,不仅要传授经史子集,让学子们通晓古今,传承文化;还要教授算术律法,使他们明辨事理,知法守法;更要讲解农桑水利等实用知识,培养全方位、复合型的人才,以满足国家发展之需。”
诏令如同春风,迅速吹遍大唐的每一寸土地。各地官府纷纷响应,积极筹备。在江南鱼米之乡的苏州,当地官员雷厉风行,立刻着手选址、招募工匠、筹备物资,一座崭新的州学在城东南的一片空地上破土动工。数月之后,州学拔地而起,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庭院深深,绿树成荫。
开学之日,州学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夫子们身着长袍,神色庄重地站在讲堂前。一位须发皆白、学识渊博的老夫子,目光温和而充满期待地看着台下一群朝气蓬勃的学子,语重心长地说道:“如今陛下圣明,极为重视教育,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你们创造如此优良的学习环境。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你们应当倍加珍惜,刻苦攻读,潜心钻研学问,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大唐的兴盛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台下一位年轻的学子,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站起身来,声音洪亮地说道:“夫子放心,学生定当铭记陛下的恩泽,不负厚望。必定日夜苦读,奋发图强,努力考取功名,为大唐的繁荣昌盛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为百姓谋福。”
与此同时,科举制度的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稳步推进。新的科举制度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以往门第出身的阴霾,更加注重选拔那些真正有才华、有能力、有抱负的人。这一改革举措,无疑为众多寒门学子打开了一扇通往光明未来的大门,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在长安,科举考试的考场外,人头攒动。一位来自偏远山区的寒门士子,身着朴素但整洁的衣衫,怀揣着多年的梦想与希望,眼神中透着坚毅与自信,他对身旁同样来自寒门的同伴说道:“此次科举改革,乃是命运赐予我们的绝佳机遇。无论出身多么贫寒,只要我们有真才实学,便有机会脱颖而出,踏入朝堂,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陛下给予我们的恩赐,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