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快乐教育
完全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59章 快乐教育,我居然成了资本家,完全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乐可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时光回溯到里根、老布什以及克林顿执政时期,起初,这几位总统推行的教育政策,带有浓厚的应试教育色彩,颇有些像中国河北衡水高中那种高强度的学习味道。当时,苏联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或者说苏联的宣传攻势极为强大,声称每年能培养出500万精通微积分的大学生,而美国仅有10万。这种巨大的反差,让美国上下深感危机,仿佛若不改变,国家便有亡国之虞。于是,每一位总统都急切地推动学生们“卷”起来。
然而,世事难料,苏联解体的速度超乎想象。当克林顿对着叶利钦哈哈大笑之时,美国的资本家们笑得比他还要开怀。因为这下他们终于可以毫无顾忌地将工厂转移到国外。克林顿并未意识到其中的深远影响,反而进一步推动了美加墨自贸区以及加入wto等举措,这使得美国的工厂更加疯狂地向海外迁移。到了小布什时代,这位被称作“中国入世守门员”的总统,更是加快了产业转移的步伐。在2001 - 2004这短短4年时间里,美国制造业岗位锐减300万个,比过去30年减少的岗位总和还要多。与此同时,服务性消费在Gdp中的比重,首次突破了50%。
这种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迅速在教育市场上引发了连锁反应。美国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着就业难题,国内大量岗位集中在诸如端盘子这类服务业。美国的家长和学生们瞬间懵逼了,他们本以为按照国家的号召努力读书,是为了美国的生存与发展,可最终却发现,国家看似赢了,自己家庭的未来却一片黯淡。这时候,人们开始深刻反思教育的真正意义究竟何在。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教育体系几乎是一夜之间走向了“躺平”。小布什总统也曾尝试出台法案拯救教育,但很快便偃旗息鼓。毕竟,一方面,每年投入数百亿资金,逼迫学生努力学习,然而毕业后却找不到合适工作,失业率飙升,这无疑会让他在选举中失去民心,面临下台危机;另一方面,对学生放任自流,一分钱不用投入,学生不想学习就不学,反正像麦当劳、沃尔玛等资本家都抢着开办职校,就业和消费数据起飞。只要不是傻子的人都明白该如何抉择,小布什自然也不傻,所以在2005年成功获得连任。
至此,美国的教育格局逐渐形成:有钱人凭借雄厚的财力直接进入藤校;中产阶级则不惜花费重金择校,把孩子卷进华尔街和硅谷;而穷人则接受所谓的“快乐教育”长达十八年,最终穿上围裙,就成为麦当劳的最佳员工,大家都有各自的“美好未来”。其实从美国的角度而言,“快乐教育”与美国产业空心化后,国内只剩金融和服务业的国情高度契合。毕竟金融行业只需少数精英,而诸如端盘子、洗车等服务业,却能容纳大量劳动力。
不过,美国总统们心里也清楚,长此以往,美国的教育质量必然会下滑,国家很容易被其他国家超越。这时候,美国的“天才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既然自己要躺平,那就拉着其他国家一起躺平。利用美国的国际影响力以及一直宣扬的教育援助计划,向其他国家推广“快乐教育”理念,诸如倡导不能用分数来评判孩子的优劣,老师不能对孩子严格要求等等。结果,那些接受援助的国家,无一例外,教育质量均出现了下滑。毕竟,人要上进本就困难,而堕落却轻而易举,孩子们压力减轻了,老师的压力同样也小了。一个国家出现这种情况或许可以归结为个例,但所有国家都如此,就足以说明这种教育体制存在严重问题。
然而,对于有钱人来说,这一切并无大碍,他们可以将孩子送进私立学校,甚至送进美国的藤校。美国见状,便通过合作办学等方式,为这些国家的精英提供留学美国的机会。以印度为例,公立学校在“快乐教育”的冲击下,教学质量一落千丈,而私立学校理工科的学生却源源不断地前往美国留学,人才如割韭菜般被输送到美国。中国在2000年左右,也受到了类似的影响。
美国凭借这一系列操作,成功维持了自身在科教领域的优势。一方面大力推动产业转移,另一方面稳固了科技霸权,甚至自信到即便公布一些专利技术,也不担心其他国家能够学会。就像后来埃隆·马斯克,在美国待久了,陷入信息茧房,高傲地认为,即便他公布电动车技术,其他国家也学不会。美国自己也坚信这套政策堪称天衣无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