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海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25章 年6月18日,它的平和,一口海苔,乐可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日子就像胡同里那棵老槐树的叶子,绿了黄,黄了落,落了又在春风里冒出新芽,没人说得准哪片叶子会被突如其来的一阵风刮到哪个旮旯里去。老王头坐在他那间开了快二十年的杂货铺门口,吧嗒吧嗒抽着旱烟,烟锅里的火星明一阵暗一阵,就像他这两年起起伏伏的心思。铺子是他从年轻时候就盘下来的,那会儿胡同里还热热闹闹,街坊邻居买菜买油都爱来他这儿,图的是个方便,也图他老王头实在,秤杆儿从来没歪过。可这两年不一样了,胡同口开了家大超市,亮堂,东西全,还有年轻人喜欢的零食饮料,来他这儿的人渐渐少了,货架上的酱油醋摆得久了,瓶身上都落了层薄灰。
老王头心里不是滋味,就像夏天喝了碗放凉了的粥,堵得慌。他老伴儿走得早,儿子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也回不来几趟,这铺子就是他的念想,是他跟这世界连着的一根线。有天傍晚,他正准备关门,来了个穿校服的小姑娘,要买块橡皮。小姑娘递过钱的时候,手指尖冻得通红,老王头多看了一眼,发现她校服袖口都磨破了。他没接钱,从抽屉里多拿了块糖塞给她:“拿着,天冷,甜乎甜乎。”小姑娘愣了愣,小声说了句谢谢,攥着橡皮和糖跑了。看着她的背影,老王头突然想起自己儿子小时候,也是这样穿着磨破的校服,放学了就往他铺子里钻,书包一扔就帮着摆货。那时候日子苦,但心里踏实,不像现在,铺子一天比一天冷清,他常常坐在门口,看着胡同里空荡荡的,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有段时间,老王头愁得睡不着觉,半夜里爬起来,对着空荡荡的铺子叹气。货架上的罐头瓶子映着窗外的月光,冷冰冰的。他想过把铺子盘出去,回老家跟亲戚住,但又舍不得,这儿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有他的汗味儿,有他跟老伴儿的念想。有次儿子打电话来,问他最近怎么样,他对着电话扯着嗓子说:“好着呢!铺子生意兴隆,你别操心!”挂了电话,他看着镜子里自己两鬓的白头发,苦笑了一下。人老了,好像就爱说些违心的话,怕给孩子添堵,也怕承认自己真的老了,撑不起这片天了。
转机是在一个下雨天来的。那天雨下得特别大,噼里啪啦打在房顶上,胡同里积了水,人都躲在家里不出门。老王头正坐在屋里擦货架,听见门口有动静,出去一看,是个骑三轮车的小伙子,浑身淋得透湿,三轮车上拉着满满一车菜,正费劲地往高处推。老王头赶紧跑过去帮忙,两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车推到铺子门口的高地上。小伙子喘着气,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连声道谢。老王头看他车上的菜新鲜,有刚摘的黄瓜、茄子,还有带着泥土的土豆,就问:“小伙子,你这菜怎么卖?”
小伙子叫小李,是郊区种菜的,每天拉着菜到城里卖,这天遇到大雨,路不好走,差点连人带车翻在水里。老王头看着他冻得发紫的嘴唇,心里一软,说:“你这菜拉到超市去卖,人家扣点费,你也落不下多少。要不,你把菜放我这儿卖?我这儿虽说人少,但街坊邻居都是实在人,保准不亏了你。”小李听了,眼睛一亮,赶紧说:“大爷,那敢情好!我正愁这雨天没地方去呢!”
打那以后,小李每天一早都来给老王头送菜,新鲜的黄瓜、西红柿、豆角,摆了小半间铺子。老王头呢,也不像以前那样整天坐着了,他开始琢磨着怎么把菜卖出去。他在铺子门口挂了个小黑板,用粉笔写上“新鲜蔬菜,自家种的”,又把菜挑拣得干干净净,捆成一小把一小把的。别说,这法子还真管用,胡同里的老太太老爷子们,本来就爱逛他这小铺子,现在一看有新鲜菜,价格还实惠,都愿意过来瞧瞧。有时候,老王头还会多送人家一把葱或者一头蒜,一来二去,铺子又热闹起来了。
有天,那个买橡皮的小姑娘又来了,这回不是买橡皮,是跟着她奶奶来买菜。小姑娘看见老王头, 羞涩地笑了笑,躲在奶奶身后。奶奶挑了把青菜,老王头称完了,又往袋子里塞了个西红柿:“孩子爱吃甜的,这个熟得透,拿回去尝尝。”奶奶连声道谢,小姑娘仰着小脸说:“爷爷,你家的菜真新鲜。”老王头听了,心里像被阳光晒暖了一样,暖洋洋的。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老王头的铺子不再只是卖酱油醋了,货架上多了新鲜的蔬菜,墙角还放着小李送来的南瓜和冬瓜。有时候,小李不忙了,会在铺子里坐会儿,跟老王头唠唠嗑,说说郊区种菜的事儿,说说城里的新鲜事儿。老王头呢,也会跟他讲讲胡同里的老故事,讲讲自己年轻时候的事儿。两个人一个老一个少,倒像是忘年交,铺子里的气氛也跟着活跃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