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仪寂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80章 禅定解脱三昧,仙味禅味与法味,威仪寂静,乐可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
三昧是什么意思?
三昧就是心定一境的意思。
佛教中的“三昧”,是核心修行概念。指通过禅定达到心神集中的精神状态。
三昧的具体含义如下:
三昧意为“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
恍若静水深流,而又不着痕迹。
三昧也叫“三摩地”,或“三摩提”,强调心专注于一境的安定状态。
三昧之中的定 :心专注于一处。如,佛像、经文或呼吸;
其次为等持 :远离烦恼。如,惛沈、掉举等,保持平等心;
再就是正受 :以正确态度观察所修对象;
再就是调直定 :调整散乱心性,使其正直。
不能犯邪思邪念。
三昧是有修行层次的。
三昧分为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及不系三昧。
比如,首楞严三昧、虚空不着不染三昧、广说则无量三昧等。
而在佛教后期,修行人将“三昧”引申为对事物本质的深刻领悟。
如,佛法三昧,指对佛法真谛的体悟,或比喻学术上的精深理解。
三昧的总结 就是:三昧既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境界,也是理解佛法真谛的关键,兼具实践与理论价值。
此处所说的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
意思是说,修行的人,虽然能够进入甚深的禅定状态,达到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乃至于不粘糊于三昧的境界中,可是,修行者却不随顺着这种甚深禅定功力而生。
这样子的修行,就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
虽行四念处,而不毕竟永离身受法。是菩萨行;
修行的人,虽然喜欢行着四念处,但却不会总想着去特意追求永远离开身躯那种受感的方法。
这样子的修行,就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
四念处是什么意思?
四念处,是指四种正念。
四念处是佛教修行的核心方法,通过观察身、受、心、法四境,破除常、乐、我、净四颠倒,达到解脱之道。
四念处的第一念,是身念处 。
身念处定义为 :观察自身及他人身体,体悟不净、无常、苦的本质。
这就是封心锁爱、彻彻底底地断除淫欲心的法宝。
其修行方法是 :通过坐禅、行禅观察呼吸、动作、骨骼等,觉察身体由五蕴的色、受、想、行、识构成,最终会腐坏,从而破除对身体的贪爱与执着。
四念处的第二念是,受念处 。
受念处的定义为 :观察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与外境接触时产生的苦、乐、不苦不乐感受。
受念处的修行方法是 :在日常生活中即时觉知感受的生起与消失,以平等心对待,不贪不嗔,认识到感受的无常性。
四念处的第三念为心念处 。
心念处的定义 是:观察心念,指贪、嗔、痴等烦恼的生灭无常。
心念处的修行方法是 :通过禅修观察心念在六根中的快速流转,觉察其虚幻本质,从而减少烦恼。
四念处的第四念为法念处 。
法念处的定义为 :观察五蕴、六根、六尘等法尘的无我性。
此种法念处的修行方法 是:从观察贪嗔等五盖开始,逐步深入五蕴、六根、六尘,认识到一切法因缘生灭,无自性本质。
即迁灭流转,无有自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