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
学海无涯乐作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章 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学海无涯乐作舟,乐可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辽东半岛的满族风情之地
岫岩满族自治县位于辽东半岛的北部,是辽宁省鞍山市下辖的一个充满特色的县城。它总面积4502平方公里,是个“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近海县。全县下辖有18个镇、3个乡、3个街道,197个行政村,总人口52万,其中满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是全国首批成立的3个满族自治县之一。
乡镇简介
- 新甸镇:位于岫岩南部,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镇。农业方面,2024年粮豆总产量达1.65万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突破1000公顷,设施农业发展良好,特色养殖业规模初显,肉鸡年存栏量达31万只。小柿子产业是其特色,从2008年合顺村东顺合作社的230栋大棚起步,发展到如今400余栋、年产值4000万元的规模,品牌辐射北京、哈尔滨等城市。工业上,2024年全镇企业超千家,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66亿元,辽宁鞍轮集团成长为年产值10亿元的轮胎巨头,瀚新石材成为辽宁省石材行业领军者。此外,该镇还获评辽宁省文明乡镇,跻身全省百个中心镇行列。
- 清凉山镇:因境内的清凉山而得名,是清凉山风景区的所在地。这里生态环境优良,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景观资源,以奇松、怪石、瀑布、绝壁等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是岫岩重要的旅游乡镇。
- 前营子镇: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龙泉湖旅游度假区,景区占地约3700多亩,包括拓展训练营、主题公园、满族风情博物馆等场所。拓展训练营是辽沈地区项目最全的拓展训练基地之一,满族风情博物馆馆藏文物500余件,展示了满族绚丽民俗文化。
历史沿革
岫岩历史悠久,自战国时期燕国开拓辽河流域至魏、晋,境内均属辽东郡管辖。唐时属安东都护府。
辽代曾在境内设置穆州会农县。契丹天显三年(公元928年),契丹将原属于渤海东京龙原府穆州会农县的靺鞨人迁至今岫岩南部,仍用原地称谓设县,归属东京道。公元1115年,设大宁镇,隶属辰州建安县。
金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大宁镇升级为秀岩县,后经历废县为镇、再恢复县制等变迁。元至元六年(公元1289年),再次废县,辖境并入建安县。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境内设沿海巡防百户。
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秀岩为岫岩,置岫岩堡,归盖州卫管辖。此后,岫岩的军事和行政地位逐渐重要,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设岫岩抚民通判公署,明崇祯六年(1633年)始建岫岩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设立岫岩厅,光绪二年(1876年)改岫岩厅为岫岩州。
民国二年(1913年)改岫岩州为岫岩县。1947年6月,岫岩县解放,成立人民政府,属辽东省管辖。1954年属辽宁省辖,1958年为丹东市辖县。1985年1月,撤销岫岩县,设立岫岩满族自治县,时属丹东市管辖。1992年,划归鞍山市管辖。
文化脉络与历史人物
岫岩有着深厚的文化脉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玉文化。岫岩玉储量和质量属全国之首,享有中国国石之称,被誉为“中华第一玉”。距今5000年以上的红山文化时期,就有用岫岩玉雕琢的“中华第一玉龙”,是中华民族最早出现的玉龙图腾形象。如今,岫岩拥有8大玉器市场和10万从业人员,玉雕工艺代代传承,成为岫岩文化的重要名片。
同时,岫岩还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岫岩满族剪纸始于17世纪初满族进入岫岩时,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与当地社会风习密切结合,遇红事剪龙凤、“囍”字等,办白事剪团花、纸幡等,年节则剪挂旗窗花等。其风格浑厚粗犷、古朴洗练,造型夸张奇特,农家妇女刘吉英、赵秀芝等是创作高手,她们的《千蝶图》等作品堪称代表作。
岫岩满族民间刺绣也有近四百年历史。它以缎、纱、粗布等为材料,制品多为生活实用品,如绣花衣、鞋、帽等。刺绣技法独特,针法丰富,融合了汉族名绣之长,又具有满族自身品格风韵,体现了满族人民的艺术创造热情和审美理想。
岫岩皮影戏同样历史悠久,已有三百多年历史,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其最大特点是男唱女腔,以男扮女,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国家级皮影戏非遗传承人吕正业,致力于皮影戏研究,写出多部着作,为传承这项技艺贡献力量。
在历史人物方面,虽然没有广为人知的全国性名人,但当地也有不少为地方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贡献的人物。如剪纸艺人刘吉英、赵秀芝,刺绣能手,以及皮影戏传承人吕正业等,他们通过自己的技艺,让岫岩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在当地乃至全国非遗文化领域都有一定影响力。
必游景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