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5章 岐大夫巧熄肝风:女童惊厥背后的脾肾玄机,岐大夫的悬壶故事,张泓光,乐可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三章:药香里的风平痰息
黄昏时分,岐仁堂的砂锅里咕嘟咕嘟煎着药,满屋都是菖蒲的辛香与石决明的咸涩。岐大夫让张嫂把药汁滤出,用小银勺一点点喂给小丫:\"记住,石决明先煎一刻钟,钩藤后下,全蝎片研末冲服,取其速效。\"
头煎药喝下的当晚,张嫂彻夜未眠。到了后半夜,小丫突然翻了个身,喉咙里发出轻微的呼噜声。张嫂心提到了嗓子眼,却见孩子只是咂了咂嘴,继续睡去。直到天亮,竟没像往常一样发作。
两日后复诊,小丫的气色好了些,眼神也清明了许多。岐大夫诊脉时,弦滑之象稍减,便说:\"风痰渐化,当加强平肝之力。\"改方去鲜菖蒲,加珍珠母五钱(先煎):\"珍珠母与石决明同用,如双壁合璧,平肝潜阳之力更着,且能安神定惊。\"
他又拿出个青瓷小瓶:\"这是白金丸,用白矾合郁金制成,每日三分,温水送服。白矾能消痰涎,郁金能开郁结,二药合用,如同给痰浊丛生的河道筑起清淤闸。\"
半月后,张嫂抱着小丫再来时,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岐大夫,您真是活菩萨!孩子自从服药后,只在入院头天发作了一次,后来就没再犯过,吃饭也香了,脸上的白斑都淡了!\"
岐大夫仔细检查了小丫的舌脉,脉象虽仍偏弦,但滑象大减,舌苔转薄:\"病去如抽丝,不可停药。\"他让张嫂继续服用原方十四剂,又叮嘱:\"孩子肾脾两虚,需长期调养。平时可用山药、莲子、芡实煮粥,健脾补肾;切勿惊吓孩子,恐引动肝风。\"
第四章:脾肾双补的固本之道
八月中秋,岐仁堂前的桂花开得正盛。张嫂带着小丫来道谢,孩子穿着新做的红棉袄,脸蛋红扑扑的,右眼斜睨的毛病也轻了不少,正好奇地盯着药柜上的戥子。
\"岐大夫,您看她现在,跟正常孩子没啥两样了!\"张嫂递上一篮刚蒸的米糕,\"前儿去学堂报名,先生说她记性好,比同龄孩子还机灵呢!\"
岐大夫摸着小丫的头,笑道:\"这不是我的功劳,是药证相符,邪去正安。你看这孩子,就像棵小树苗,起初被狂风(肝风)和迷雾(痰浊)折腾得东倒西歪,如今风止雾散,根(脾肾)又得到滋养,自然能茁壮成长。\"
他对围过来的学徒们说:\"小儿痫症,多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有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治痫如同治水,急时需开渠泄洪(平肝熄风化痰),缓时要筑堤固坝(健脾补肾固本)。\"
小丫仰着小脸问:\"爷爷,为啥我会抽风呀?\"
岐大夫蹲下身,指着窗外的桂花树:\"因为你的小身体里呀,有股不听话的'风',还有些黏糊糊的'雾'。'风'一刮,'雾'就起来,把你心里的小窗户遮住了,所以你就看不清、听不见了。现在爷爷用草药把'风'吹跑,把'雾'散开,你的小窗户就透亮啦!\"
张嫂在一旁感慨:\"以前总以为是中了邪,求神拜佛花了不少钱,没想到岐大夫几副药就治好了。您说这肝风痰浊,咋就这么厉害呢?\"
\"《金匮要略》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岐大夫捋着胡须,\"痰浊好比厨房里的油污,不及时清理就会越积越多;肝风如同灶膛里的火苗,遇油便旺。两者勾结,就会酿成大患。但只要辨明标本,先治标后治本,便能釜底抽薪。\"
尾声:药柜里的惊风警言
秋阳透过窗棂,照在药柜的\"石决明\"标签上,贝壳类药材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岐大夫的学徒正在整理医案,忍不住问:\"师父,为何治疗痫症要连续服药这么久?\"
岐大夫正在炮制明天麻,闻言停下手中的刀:\"痫症如草寇,虽一时被击退,但若不斩草除根,必会卷土重来。你看这天麻,需得用米泔水浸泡,慢火烘干,方能去其燥性,存其熄风之功。治病也是一样,急则治其标,需猛药去疴;缓则治其本,需文火调养。\"
他指着门外活蹦乱跳的小丫:\"那孩子先天肾亏,如同树根不深;后天脾虚,好比枝叶不茂。我用石决明、珍珠母平肝,是伐其亢盛之风;用天竺黄、胆星化痰,是清其壅塞之浊;后期必用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健脾补肾,是培其根本。就像盖房子,先拆危墙,再砌新基,最后方能稳固。\"
张嫂牵着小丫的手离开时,孩子回头朝岐大夫挥挥手,脸上的黄白斑已几乎看不见。而那味味普通的草药,在岐大夫的手里,却成了平息肝风、涤荡痰浊的神兵,正如市井生活里的智慧,往往藏在最平凡的草木之中,待有心人以阴阳为经,五行作纬,编织出守护生命的经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