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67章 肺腑春秋,岐大夫的悬壶故事,张泓光,乐可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晨雾里的脉息
惊蛰刚过,巷子里的梧桐树抽出新绿,岐仁堂的木门轴又开始吱呀作响。岐大夫踩着露水推开诊室窗,一股潮湿的土腥气混着药香涌进来——那是昨晚泡在陶缸里的桑白皮,正借着春气发着芽。
“小周,把那盆薄荷挪到窗台上。”岐大夫摘下墙上挂着的蓝布褂子,袖口磨出的毛边在晨光里泛白,“《本草纲目》说薄荷辛凉,能透疹解郁,开春最宜养肺。”
小周抱着青瓷花盆转身时,撞见药柜前立着个穿校服的少年。那孩子背着书包,校服领口沾着油渍,鼻尖挂着清涕,见了岐大夫就往身后缩。
“莫怕,”岐大夫拉过条板凳,自己先坐下,“伸出手来我看看。”
少年怯生生递过手腕,指尖冻得通红。岐大夫的手覆上去,掌心的温度让少年瑟缩了一下。小周在旁看着,见师傅拇指在寸关尺上轻轻滑动,忽然问:“晨起是不是总觉得喉咙里有痰,咳不出又咽不下?”
少年眼睛瞪得溜圆:“你咋知道?我妈说我是装病逃学。”
岐大夫收回手,指了指少年的脖子:“你看,头往左边歪着,右肩比左肩高。肺气堵在右肺叶,牵动着筋络呢。”他转身从药斗里抓出桑叶、菊花,“去灶房煎了,加两颗冰糖,趁热喝。”
少年捧着药包要走,被岐大夫叫住:“让你娘来一趟,我有话问她。”
等少年的身影消失在巷口,小周忍不住问:“师傅,您咋知道他娘没来?”
岐大夫拿起案上的《黄帝内经》,指着“肺者,相傅之官”那页:“孩子右寸沉弱,是小时候感冒没好利索。你闻他身上有股奶腥气,定是过早断了母乳,用奶粉喂大的——如今的年轻娘,总信那些花花绿绿的包装。”
正说着,木门“哐当”一声被撞开。一个穿西装的男人闯进来,公文包“啪”地砸在桌上:“岐大夫,我这失眠快把人熬死了!西医开的安眠药越吃越不管用。”
男人坐下时,椅子腿在青砖地上刮出刺耳的响。岐大夫刚握住他的手腕,忽然皱起眉:“你左手腕比右手热。”
男人一愣:“您怎么知道我在吃降压药?”
“药气瘀在脉里呢。”岐大夫松开手,起身掀开男人的衬衫后领,“看这刮痧的红印,上周刚去养生馆刮过吧?可惜刮错了地方。”他指着肩胛骨下方,“肺俞穴在这儿,他们刮到肝俞去了,越刮越堵。”
男人听得发怔,额头渗出细汗。岐大夫转身开方,狼毫笔在宣纸上划过:“桑菊饮加夜交藤,先把肺气宣开。记住,晚上别喝茶,枕头边放个苹果——《千金方》说果香能安神。”
二、药香里的光阴
晌午的日头晒得药柜发烫,小周蹲在灶房煎药,看桑菊饮在砂锅里翻滚出金黄的泡沫。他想起上周跟着师傅去王婶家,见她床头柜上摆着半瓶冰镇可乐,当时师傅就叹了口气:“寒气入肺,比冰棱子扎得还深。”
“小周,把上午的药渣倒了。”
岐大夫的声音从诊室传来。小周端着药渣桶往外走,撞见王婶拎着竹篮站在门口,篮子里装着刚蒸的槐花糕。
“岐大夫,尝尝鲜。”王婶把篮子往案上放,咳嗽了两声,“这两天胸口不闷了,就是夜里还咳。”
岐大夫让她坐下,手指搭在手腕上:“右寸起来些了,但还是弱。”他掀起王婶的袖口,见胳膊上有片青紫,“又去拔罐了?”
王婶不好意思地笑:“楼下养生馆搞活动,说拔罐子能去湿。”
“胡闹。”岐大夫拿起桌上的《伤寒论》,翻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你这是寒痰阻肺,越拔越寒。”他转身从药斗里抓出苏子、莱菔子,“加在你那药里,早晚各煎一次,煎药时放三片生姜。”
王婶捧着药包要走,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我那口子最近总说腰痛,弯腰都费劲,您给看看?”
话音刚落,一个壮实的汉子跟着走进来,腰间系着护腰带,走路一瘸一拐。他刚坐下就嚷:“大夫,西医说我腰椎间盘突出,要做手术!”
岐大夫没看他的腰,反倒让他抬头:“眼睛往上看。”汉子依言仰头,岐大夫指着他的鼻尖:“往左转时,右边眼角是不是扯着疼?”
汉子愣住:“您咋知道?我还以为是玩手机玩的。”
“肺气不宣,牵动少阳经。”岐大夫取来银针,在汉子的太冲穴上轻轻一点,“《针灸大成》说‘太冲穴,能泻肝火,通经络’。”针尖刺入时,汉子“啊”了一声,忽然说:“腰好像松快些了!”
小周在旁看得咋舌,见师傅又在侠溪、内庭穴各扎一针,手法快得像蝴蝶穿花。岐大夫边捻针边说:“你这病根在肺,右肺堵得厉害,气走不动,才往腰上窜。回去把护腰带摘了,多练扩胸——气顺了,腰自个儿就好了。”
汉子走后,王婶偷偷问小周:“你师傅这手绝活,是打哪儿学的?”
小周想起师傅书房里的旧照片:穿长衫的老者坐在药柜前,手里拿着本线装书。他说:“师傅说,他爷爷是光绪年间的御医,传下一句话:‘治肺如治水,疏浚为本’。”
三、四色药方
傍晚的雨淅淅沥沥下起来,打在岐仁堂的铁皮屋顶上,噼啪作响。小周正收拾药斗,忽见雨幕里跑来个穿红裙子的姑娘,头发湿漉漉地贴在脸上,手里攥着张揉皱的化验单。
“岐大夫,”姑娘的声音带着哭腔,“我这病……还有救吗?”
岐大夫让她坐下,见她指甲泛白,眼睑浮肿,伸手搭脉时眉头微蹙:“左关脉滑,右寸沉,是瘀血阻了胞宫。”他让姑娘张开嘴,看了看舌苔,“舌尖有瘀点,经期是不是有血块?”
姑娘点头如捣蒜:“西医说我输卵管堵塞,做了三次通水都没用。”
岐大夫起身从药柜最上层取下四个瓷罐,分别贴着“青、赤、黄、白”四色标签。他打开青色罐子,里面是桑叶、菊花:“这是1号方,桑菊饮加减,先把肺窍打开。”又指着赤色罐子,“2号方用血府逐瘀汤,桃仁、丹参这些,专攻胸腔里的瘀血。”
姑娘看着罐子里的药,脸色发白:“这些药……会不会太猛了?”
“《内经》说‘有故无殒’。”岐大夫打开黄色罐子,里面是柴胡、白芍,“3号方用四逆散,疏肝理气,帮着瘀血往外走。”最后揭开白色罐子,“4号方是大定风珠,补阴血,免得活血太过伤了正气。”
他取来四张油纸,每种药抓出一份,包成四个方包:“先吃1号和2号,每天各煎一副,交叉着喝。两天后换2号和3号,再两天换2号和4号。”岐大夫拿起2号方,“这副药里有土鳖虫、水蛭,看着吓人,但能钻筋透骨,把陈年老瘀挖出来。”
姑娘捧着药包,手指微微发颤:“喝了这药,能怀上吗?”
岐大夫指着窗外的梧桐树:“你看那树,去年遭了虫蛀,今年不照样发芽?”他转身从抽屉里拿出个小布包,“这是我家传的艾绒,每晚用生姜片垫着,在关元穴灸一炷,灸到肚子暖了为止。”
小周送姑娘出门时,见她伞上的水珠滴在青石板上,晕开一个个小水圈。他想起师傅常说:“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肺主气,气血和了,子嗣自会来。”
四、孩童的啼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