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36章 汉纪三十六 世祖光武皇帝下,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读点经典,乐可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刘秀前往长安;五月乙丑日,回到宫中。

六月辛卯日,刘秀任命太仆冯鲂为司空。

乙未日,司徒冯勤去世。

京城有醴泉涌出,又有赤草生长在水边,各郡国也频繁上报出现甘露。大臣们上奏说:“祥瑞之物不断降临,应该让太史编撰记录下来,流传后世。”刘秀没有采纳。他常常自谦说自己没有什么德行,每次郡国上报祥瑞,他总是贬低而不认可,所以史官很少有机会记录这些事。

秋天,有三个郡国发生蝗灾。

冬天,十月辛未日,刘秀任命司隶校尉东莱人李欣为司徒。

甲申日,刘秀派司空到高庙祭告,给薄太后尊号为高皇后,配享地神。把吕太后的神主牌位迁到园陵,四季进行祭祀。十一月甲子日是月底,发生了日食。

这一年,建造明堂、灵台、辟雍,向天下宣布图谶。当初,刘秀因为《赤伏符》的谶文即位,从此相信并采用谶文,很多疑难问题都用谶文来决定。给事中桓谭上奏章劝谏说:“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忽视眼前的事,却看重奇异的传闻。看先王所记载的内容,都是以仁义正道为根本,没有那些奇怪荒诞的事情。大概天道和性命这些问题,连圣人都很难说清楚,从子贡往后,都没人能听到圣人对这些的讲解,何况后世那些学识浅薄的儒生,怎么能通晓呢!现在那些耍小聪明、擅长方术的人,增改图书,假托谶记,来欺骗迷惑贪婪奸邪的人,误导君主,怎么能不抑制疏远他们呢!我听说陛下彻底驳斥了方士们炼金术之类的邪说,这非常明智;但却又打算听信谶记,这又是多么错误啊!谶记的事虽然有时巧合,就好像占卜的数字偶尔碰巧一样。陛下应该保持明辨的听闻,发挥圣明的心意,摒弃小人的邪说,遵循《五经》的正确义理。”奏章呈上后,刘秀很不高兴。正好讨论灵台建在哪里,刘秀问桓谭:“我用谶文来决定这件事,怎么样?”桓谭沉默了很久,说:“我不读谶文。”刘秀问他原因,桓谭又极力说明谶文不符合经典。刘秀大怒说:“桓谭非议圣人,无视国法,拉下去,斩了他!”桓谭磕头磕得流血,过了很久,才得以脱身。被贬出京城担任六安郡丞,在赴任途中生病去世。

范晔评论说:桓谭因为不赞同谶文而流亡,郑兴因为言辞恭顺才勉强免祸;贾逵善于附会文辞,地位最为显贵;君主用这种标准来评判学问,真是可悲啊!

贾逵是扶风人。

南单于比去世,他的弟弟左贤王莫继位,成为丘浮尤鞮单于。刘秀派使者带着玺书去授予他单于玺绶,赐给他衣冠和彩色丝绸,从这以后就成了惯例。

评论

建武二十九年至中元元年,刘秀政权在天象灾异、人事任免、封禅活动以及思想文化等多方面有着丰富的表现,这些事件共同反映出当时政权的运行状态与发展脉络。

天象灾异上,日食、大水、蝗灾等频繁出现,反映出当时自然环境对社会的影响。这些灾害不仅给百姓生活带来困苦,也考验着政权的应对能力与社会稳定性。

人事任免频繁,众多重要官员离世,新官员接任,如司空张纯、司徒冯勤去世,冯鲂、李欣等被任命。官员的交替影响着政权的行政管理与决策执行,刘秀通过任免合适官员,维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

封禅一事波折不断。起初刘秀以百姓怨气未消拒绝封禅,后因《河图会昌符》等谶文影响而改变主意。封禅过程严格遵循古例又有细节调整,这一活动不仅是对皇权合法性与统治功绩的宣扬,也展示了国家的礼仪制度与组织能力。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谶文的影响力凸显,引发了诸多相关事件。

思想文化领域,刘秀因谶文即位,对谶文深信不疑并用于决策。桓谭的劝谏反映出当时对于谶文存在不同观点,桓谭认为其虚妄应摒弃,刘秀却大怒将其贬谪,这体现出统治者的思想倾向对学术与政治的影响。而建造明堂、灵台、辟雍并宣布图谶于天下,进一步强化了谶文在社会中的地位,使谶文不仅影响政治决策,也渗透到社会文化层面。

整体而言,这一时期刘秀政权在各种事务中不断调整与发展,既展现出维护统治的诸多努力,也反映出当时政治文化环境的复杂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我靠现代知识养家送儿考科举

挖坑埋烦恼

通天重生,镇压洪荒

张百忍

出狱后,大小姐她杀疯了

紫沐夏

人在东京,猎杀噩梦

驯为鹰犬

诡幻灵

白虎大圣

我在废土肝熵值

青铜殿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