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青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6章 青衿破土,空间娇娘憾山河,一抹青弘,乐可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名皮肤白皙、气质斯文的年轻军士站在前面,手中执一小巧的棒槌。

“诸位请看,”

江林悦适时引导:

“此乃军中司农官新制的‘节气簧管’与‘地脉弦琴’。”

话音未落,那名年轻军士深吸一口气,唇凑近一支竹管,手指灵巧地在管身上的孔洞上按动。

一串意想不到的清越鸟鸣声骤然响起!

不是模仿,而是带着一种奇异的、仿佛能渗透人心的生机律动,高高低低,婉转流畅,如同春日融雪后第一声雀啼,精准地唤起人对温暖与生长的感知!

紧接着,他手中的棒槌在那些绷紧的兽筋上轻轻拂过、敲击。

低沉浑厚如大地深处脉动般的嗡鸣、清脆跳跃如雨滴击打新叶般的玲珑碎响,交织着簧管的鸟鸣。

竟奇异地勾勒出一幅万物在春风暖阳下复苏生长的声音图景!

旷野上长大的牧民们何曾听过如此“驯化”却又如此“真切”的自然之音?

那声音仿佛带着魔力,瞬间穿透了所有的疑虑和喧嚣,直抵心灵深处对生命节律最原始的感知。

喧嚣的院落彻底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连孩童都忘了嬉闹,无数双眼睛瞪得溜圆,耳朵不自觉地捕捉着每一个流淌的音符。

空气中弥漫的膻味、燥热似乎都被这奇妙的乐音暂时驱散了。

一曲终了,余音仿佛还在新刷的粉壁间缭绕。

那名为陈煜的年轻军士放下乐器,对着鸦雀无声的人群微微躬身,声音清朗:

“此曲名为《惊蛰》,模拟春回大地、万物萌动之声。农事之始,在于顺天应时。

我等习此器,非为娱人,实为借音律之精微,体察节气流转之毫末,以助观天象、悉地脉,把握农时之先机。”

“好!好听!”

短暂的寂静后,爆发出震天的喝彩与掌声。

牧民们虽然不懂什么“律吕调阳”、“观天悉地”,但那声音带来的直接冲击和其中蕴含的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亲近,却深深打动了他们。

一种全新的、对“学问”的朦胧认知,伴随着这奇妙的乐音,悄然在心底破土萌发。

“娃娃!快去!去那边报名!”

“当家的,咱们家那个半大小子,放出去也是疯玩,不如送来学点真本事!”

“小哥儿!俺闺女手巧,学这个…这个能行不?”

一个妇人拉着一个怯生生的少女挤到报名桌前,指着侧院的方向急切地问。

秩序开始松动又重组。

先前犹豫徘徊的身影变得坚定,挤向报名台的人流涌动起来。

拓拔野终于挤到了前面,黝黑的脸膛因激动而泛着红光,他几乎是吼出来的:

“大人!拓拔野!报名!学种地!学养马!还有…还有那能听出节气来的本事!都学!”

粗糙的手指点在名册上,留下一个比刚才更加清晰的汗指印。

廊檐下,萧承嗣放下那只苦涩的粗陶茶盏,目光掠过报名台前涌动的人头,落在母后江林悦身上。

江林悦正微微俯身,耐心地向一个牵着两个孩子、满脸皱纹如沟壑的老妇人解释着什么,一缕碎发垂落在白皙的颊边,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

萧承嗣的指尖无意识地在粗糙的茶盏边沿缓缓摩挲着,感受着那粗粝的陶质纹理。

那杯中之物虽苦涩,却终究回甘。

他抬眼看着这所承载着无数复杂气味、声音和希望的初生学院,眼底深处掠过一丝极淡的、却仿佛被那乐音的生机所点亮的微光——

这就是母后带自己体察民情的目的,以后不要做个困在皇宫什么也不懂的昏君……。

教室里,临时摆放的粗糙木桌木凳散发着新伐木材的清冽气息。

几个胆子大的孩子已经在匠人子弟的引导下,笨拙地捏起了毛笔。

笔尖饱蘸浓墨,落在粗糙的桑皮纸上,却歪歪扭扭不成字形。

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把墨汁蹭到了鼻尖上,自己浑然不觉,引得旁边的小伙伴捂嘴偷笑。

空气里开始弥漫开新鲜墨汁特有的、带着松烟和胶质的独特香气,这股书卷气,正缓缓地、坚定地渗透进膻味、土腥气和木材的清香之中。

江林悦走进其中一间稍显安静的教室。

只见一个穿着洗得发白旧袄的小姑娘,正趴在桌上,小脸几乎贴上了桌面。

她面前摊开一张坚韧柔软的硝制羊皮,边缘还带着未修剪干净的卷曲羊毛。

小姑娘手里紧紧攥着一小截炭笔,极其专注地、一笔一划地描绘着画册上那副《勤学丰》里的粮仓形状。

炭笔划过羊皮,发出“沙沙”的轻响,留下深浅不一的黑色线条。

她画得那样认真,以至于舌尖无意识地微微探出嘴角,随着笔画的用力而轻轻颤动。

那姿态,如同草原上新生的羔羊,第一次用稚嫩的蹄尖,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陌生的、却充满吸引力的坚实土地。

窗外,秋阳斜照,将学院崭新的灰墙和院内攒动的人影拉得长长的。

风中传来的,渐渐不止是报名登记的喧嚷和孩童的嬉闹,更添了几丝笨拙而坚定的描画声,添了几缕初识墨香的新奇气息。

这所建立在荒原边缘的学院,如同它脚下这片被犁开的沃土,正艰难而坚定地,孕育着西洲从未有过的青衿之芽……。

京都农学院培养出来的学子考核合格后陆续到西洲各个分院教学。

这些学子们带着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教学理念,如同星星之火般在西洲各地蔓延开来。

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耕种方法和养殖技术,还将京都的文化与思想融入到教学中。

一位名叫林羽的学子被分配到了西洲最偏远的一个分院。

这里的牧民们对这些外来的知识充满了怀疑和抵触。

林羽没有气馁,他亲自带着牧民们在田间地头实践,用事实证明新方法的有效性。

慢慢地,牧民们开始接受并主动学习这些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洲的各个分院都热闹起来。

孩子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牧民们在田地里辛勤劳作,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西洲大地上铺展开来。

而江林悦,江林泉和萧承嗣也时常到各个分院视察,看到西洲的变化,他们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西洲,正一步步走向繁荣与富强,而农商学院的青衿之芽,也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贵女重生:反派相公柔弱不能自理

安长穗

你管这叫诈骗宗门?看门的都是大帝!

风中追月

师妹今天也在努力练剑

绅士欺诈师

四合院我的媳妇是公安

爱吃西瓜奶茶

大庆:娇妻美妾抱月楼

雾岸眠

重生91:我欠银行几个亿

浪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