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影流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1章 桥魄,新编民间故事大杂烩,云影流光,乐可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苏州府吴江县的青石桥,算起来该有八百岁了。桥身用的是太湖里的青岩,年头久了,被雨打风吹得发乌,倒像块浸了茶渍的老玉。镇上人都叫它\"渡生桥\",说是从前有个老和尚化缘修的,桥成那日,和尚指着桥中央说:\"此桥有魂,见着落难人,自会护着。\"
这桥魂的说法,原是老辈人闲时的谈资。可到了光绪三十年春上,倒真应了。
那年清明前,连着下了七日雨。青石板缝里钻出青苔,河埠头的石级滑得像涂了油。镇东头住着个林氏妇人,二十八岁,两年前男人在运河上撑船,撞上运石船,连人带船沉进了河底。她守着个三岁的小儿子阿毛过活,日子虽苦,倒也熬得过去——偏巧半月前,阿毛出疹子,连喝七副药都不见好,昨儿夜里竟没了气。
林氏抱着阿毛的小身子坐了整宿。天没亮就起了床,用旧布裹了孩子,往怀里一揣,摸黑出了门。她要去哪儿?镇外五里地的乱葬岗,可她走不到那儿——走到河埠头时,脚步就虚了。
雨丝细得像筛子漏下的灰,沾在她鬓角的白绒花上。桥边的老柳树垂着湿淋淋的枝条,扫过她的脸,凉飕飕的。她扶着桥栏往下看,河水涨了,浑浊的浪头拍着桥墩,发出\"咕嘟咕嘟\"的声响。阿毛的小身子在她怀里越来越沉,像块泡软的棉絮。
\"阿毛乖,娘带你去看河底的花......\"她轻声哄着,眼泪混着雨水掉在孩子脸上。怀里的小身子动了动,许是冷,许是疼,手指勾住她的衣襟:\"娘......疼......\"
林氏喉头哽住。她想起阿毛生下来时皱巴巴的,像只小猴子;想起他第一次喊\"娘\"时,口水把她衣襟都打湿了;想起他昨日还趴在她膝头,用蜡笔在纸上画歪歪扭扭的太阳......如今这太阳,要跟着他一起沉到河底去了?
\"扑通\"一声,林氏松开手。阿毛的小身子坠下去,在水面上扑腾了两下,就被暗流卷走了。她望着那团逐渐模糊的黑点,忽然觉得心里空了,空得像被挖走了一块。她想跟着跳下去,可腿肚子直打颤,只顺着桥栏滑坐在青石板上,放声大哭。
雨越下越大,打在桥板上噼啪作响。林氏哭着哭着,迷迷糊糊就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久,头顶响起一把苍老的声音:\"闺女,莫哭了。\"
她猛地抬头,就见桥中央站着个白胡子老头。老头穿月白粗布衫,手里提着盏气死风灯,灯纸被雨打湿了,晕出一团暖黄的光。他脚边没沾泥,桥板上也没湿脚印,倒像是凭空冒出来的。
\"你是谁?\"林氏抹了把泪,警惕地往后缩了缩。
老头笑:\"我是看桥的。你这娃,何苦拿命换命?\"
林氏喉咙发紧:\"我儿子没了,我活着还有啥劲?\"
老头蹲下来,把灯往她跟前挪了挪:\"你当这河底是好去处?前儿个张屠户家的闺女投河,被鱼啃得只剩半条腿;上个月李裁缝的儿子,被水草缠住脖子,憋得脸都紫了。你家阿毛才三岁,细皮嫩肉的,到了河底,指不定被啥东西拖了去......\"
林氏听得头皮发麻,可心里还是不服:\"反正我活够了,阿毛要是能投个好胎,我也安心。\"
老头叹口气,伸手摸了摸桥栏。青石板上立刻浮起些细纹,像老人手背上的筋络:\"你看这桥,八百岁了,经了多少风雨?每回有人投河,它都要拱起身子把人托上来。托得多了,身上就添了这些裂痕。\"他用指甲轻轻划了划桥栏,\"你瞧这道,是五十年前托个要饭的老婆子;这道是三十年前,托个没了秀才功名的书生......\"
林氏这才注意到,桥栏上果然有好多细缝,有的深,有的浅,像老人脸上的皱纹。
\"桥有桥的魂,\"老头接着说,\"它见不得人寻短见。你今儿要是沉下去,桥身又得多道裂痕。可它护得了别人,护不了自己——等裂痕攒够了,它就要塌了。\"
林氏愣住了:\"塌了?\"
\"是啊,\"老头指了指桥墩,\"你看那底下,早被水冲空了。要不是桥魂撑着,早塌了八回了。它托人上岸,是用自己的命换人的命啊。\"
林氏突然想起,上个月初一,她去河埠头洗衣裳,看见桥中央往下渗水,几个青壮年想下去堵,结果刚碰到水就缩回手——水冰得刺骨,像是有双手在往下拽。当时她还笑话人家胆小,现在想来......
\"你家阿毛,\"老头忽然说,\"我没记错的话,是前儿夜里走的?\"
林氏点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