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泓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68章 岐仁堂里的"消鼓记":养好正气,病自退,岐大夫的悬壶故事,张泓光,乐可小说),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
六月的黄梅天,雨下得黏黏糊糊,像扯不断的棉线。青石板路被泡得发亮,倒映着岐仁堂门口那盏褪色的红灯笼,灯笼穗子耷拉着,沾了层细密的水珠。
王婶攥着块蓝布帕子,一路小跑冲进堂屋,帕子边角早就被汗和雨打湿,捏在手里潮乎乎的。她身后跟着个小伙子,身子佝偻着,一手扶着墙根,一手死死按在左肋下,每挪一步都要喘半天,喉间像堵着团湿棉花,发出\"嘶嘶\"的声响。
\"岐大夫!岐大夫在吗?\"王婶的声音带着哭腔,撞在挂满药包的木架上,震得最底下那排陈皮抖落了点碎渣。
里间的竹帘\"哗啦\"一声被掀开,岐大夫从药柜后探出头来。他穿件月白色的对襟褂子,袖口挽到肘弯,露出半截清瘦的胳膊,手里还捏着杆铜药戥。\"别急,先坐下。\"他声音不高,却像晒过太阳的棉絮,透着股安稳劲儿。
徒弟小林赶紧搬过两张竹凳,凳面还带着刚擦过的潮气。小伙子刚要坐下,又猛地直起腰,疼得龇牙咧嘴,\"哎哟\"一声按住肚子——那肚子胀得像口倒扣的铁锅,紧绷的t恤被撑得发亮,底下青筋盘虬卧龙似的,从肚脐一直爬到心口窝。
\"这是我儿子小柱,十九了。\"王婶拿手帕抹着眼泪,\"前儿个还好好上工,昨儿个就成这样了。肚子胀得跟要炸开似的,躺不下,一躺就喘不上气,后晌就发烧,夜里汗能把褥子溻透了......\"
岐大夫放下药戥,走到小柱跟前。他没先搭脉,倒是屈起手指,轻轻敲了敲小柱的肚子。\"咚咚\"的声响,像敲在空木桶上。小柱疼得直吸气,额头上滚下串汗珠,混着头发上的雨水,顺着下巴滴在褂子上,洇出个深色的圆点。
\"拉了几天了?\"岐大夫问。
\"三天!\"王婶抢着答,\"拉的都是没消化的东西,早上吃的小米粥,拉出来还能看见米粒,菜叶子也是囫囵的。村头张大夫来看过,说怕是肚里长了'积',得用猛药攻一攻,可我瞅着孩子虚成这样,哪敢让他吃那虎狼药啊......\"
岐大夫这才伸出手,三指搭在小柱的腕脉上。他指尖温热,带着股淡淡的当归味。小林凑过来,见师父眉头微蹙,手指跟着脉跳轻轻起伏,过了好一会儿,才换了另一只手。
\"师父,这脉......\"小林忍不住开口。他刚学脉法不久,只觉得这脉跳得又快又浮,像水面上漂着的木片,按下去还挺有劲儿,倒像是有实邪堵着。
岐大夫没接话,转而让小柱张嘴。小伙子费力地张开嘴,舌头上铺着层厚厚的白苔,腻得像刚熬好的米浆,边缘还印着圈深深的齿痕。\"这几天吃了啥?\"
\"就......就路边摊的麻辣烫,加冰啤酒。\"小柱喘着气说,声音细得像蚊子哼,\"厂里夜班,后半夜饿了,就搁厂门口吃这个,省钱......\"
王婶在旁直叹气:\"说了多少回,那冰的不能多喝,他不听啊!白天睡大觉,早饭从不吃,晚饭就对付一口,这胃能好吗?\"
岐大夫直起身,走到窗边推开半扇窗。雨丝斜斜地飘进来,带着股潮湿的泥土味。\"《黄帝内经》里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你这不是一天两天作的,是把脾胃熬垮了。\"他指着墙上挂的《脾胃论》拓本,\"李东垣先生说,脾胃是'后天之本',就像家里的灶台,你天天不给它添柴,还往灶膛里泼水,它能烧得旺吗?\"
小柱疼得皱紧了眉:\"可我这肚子里像揣了块硬疙瘩,左肋下顶得慌,村医说这是'积',得用下药打......\"
\"打不得。\"岐大夫摇了摇头,拿起桌上的竹制茶则,\"你这'积',是虚出来的。正气就像屋里的主人,主人弱了,贼才敢进来占地方。现在主人都快站不住了,你还拿棍子乱打,先倒下的怕是主人吧?\"
他转身走到药柜前,拉开最下层的抽屉,一股淡淡的茯苓香飘了出来。\"小林,记方子。\"
二
小林赶紧铺开处方笺,拿起狼毫笔蘸了蘸墨。笺纸是陈年的竹纸,边缘微微泛黄,上头印着淡淡的\"岐仁堂\"三个字。
\"茯苓三钱,猪苓二钱,泽泻二钱,白术二钱,陈皮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两枚。\"岐大夫一边拣药,一边慢悠悠地说,\"这叫分渗益胃汤。\"
王婶凑过来看,见师父拣的都是些常见药材,茯苓白白胖胖的,白术带着点黄边,心里不禁犯嘀咕:\"岐大夫,这些药......能顶用吗?他这肚子胀得跟要生了似的......\"
岐大夫把药材倒进铜药臼里,拿起捣药杵轻轻碾着。\"你看他拉肚子,拉的都是水和没消化的东西,这是大肠小肠'乱了差事'。\"他指了指药臼里的茯苓,\"小肠本该把水液分到膀胱,变成小便;大肠只管排干的糟粕。现在倒好,水都从大肠跑了,膀胱没水可装,湿邪就都积在肚子里了。\"
小林在旁记着,忽然想起昨天看的《罗天益医案》,忍不住问:\"师父,这就是'分渗'吧?让水液各走各的道?\"
\"没错。\"岐大夫点点头,\"茯苓、猪苓是给湿邪找路的,让它们跟着小肠去膀胱,多排点小便;白术、陈皮是给脾胃添柴的,让灶台重新烧起来。这叫'实大便而利小便',水湿有了正经出路,肚子就不胀了。\"
他把碾好的药材倒进草纸包,用红绳捆了三道,递给王婶:\"回去用砂锅煎,水要没过药材两指,大火烧开,小火再煎一刻钟。头煎二煎混在一块儿,分早晚两次喝。\"
王婶接过药包,入手沉甸甸的,还带着点温热。\"那饮食上......\"
\"小米粥,烂面条,就着咸菜吃。\"岐大夫从柜台下拿出个小布包,\"这里面是炒薏米,回去煮水喝,别放糖。生冷油腻,半点沾不得。你这灶台刚要冒烟,可别再泼冷水了。\"
小柱扶着墙站起来,肚子还是胀,但好像没刚才那么顶得慌了。\"岐大夫,我这盗汗、后晌发烧......\"
\"那是正气在跟邪较劲呢。\"岐大夫拍了拍他的肩,\"等脾胃气足了,烧自个儿就退了,汗也收了。回去好好歇着,别熬夜了。\"
王婶千恩万谢地扶着小柱走了。雨还在下,两人的身影很快融进巷口的雨雾里,竹凳上还留着小柱坐过的湿痕。
小林收拾着药笺,忍不住问:\"师父,他那左肋下的硬块,真不用加点消积的药?比如三棱、莪术什么的......\"
岐大夫正用布擦着药戥,闻言笑了笑:\"罗天益跟着李东垣学医时,遇见过个类似的病人。那人肚子胀得像鼓,脉看着挺有力,旁人都想攻,罗天益却说'脉虽浮数,按之虚',最终用补法好了。\"他指着窗外的雨,\"湿邪就像墙上的霉斑,你光刮掉表面没用,得让屋里透风见光,霉斑自个儿就消了。这'光',就是正气。\"
正说着,门口的风铃\"叮铃\"响了一声。卖豆腐的张叔举着油纸伞站在门口,裤脚沾满了泥点:\"岐大夫,给我抓两副健脾的药,最近总觉得没胃口......\"
岐大夫应着,转身去拣药。小林看着师父的背影,忽然觉得这黄梅天的雨好像没那么闷了,药柜里飘出的白术香混着雨气,竟有种说不出的安稳。
三
三天后的清晨,雨总算歇了。阳光透过云层,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王婶提着个竹篮,快步走进岐仁堂,篮子里装着刚出锅的米糕,还冒着热气。
\"岐大夫!神了!\"她嗓门亮得很,把竹篮往柜台上一放,\"小柱喝药第二天,就不拉肚子了!小便也多了,昨儿后晌没发烧,夜里汗也少了,能平躺睡会儿了!\"
话音刚落,小柱从门外走进来。他比上次直溜多了,虽然还微微佝偻着,但不用扶墙了,脸上也有了点血色,只是嘴唇还有点发白。
\"来,坐。\"岐大夫示意他坐到诊凳上。这次小柱坐下时没喊疼,只是轻轻吁了口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